2021年10月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良华教授主讲艾弗森代言的贝博网址第196期行知论坛,在文逸楼309会议室作题为《走向有理论视角的教育实证研究》的学术报告。
我院马凤岐研究员主持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高等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等系所专任教师,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踊跃参与此次讲座。本次讲座不仅吸引了本院师生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等方向的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会议室座无虚席。

(众多师生踊跃参与讲座)
本次讲座从实证研究面临的困境开始,刘良华教授抛出问题:“没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会是什么样子?”刘教授认为,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应该把握三对形式关系——因果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关系)、表里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和三对实质关系——主客关系、学思关系、主奴关系。其中,因果关系的经典范例是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对立统一关系的经典范例是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表里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经典范例是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
随后,刘教授继续对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细致深入的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给予必要的分析。
首先,学界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存在争议,刘教授认为,教育行动研究应归为实践研究、哲学研究、科学研究三类;教育叙事研究应归为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三类;教育现象学研究应归为调查叙事、传记叙事、自传叙事研究三类。

(刘教授谈“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其次,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刘教授指出,教育研究包括对策研究、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当前思辨研究力主进行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等研究,但现实中逐渐陷入艰难境地,教育研究应该走向实证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哲学研究不一定不如实证研究,不能热衷于去做“没有灵魂的专家,全无心肝的纵欲之徒”(语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论做哪种研究,学者一定要秉承学术精神而非功利目的。
最后,刘良华教授指出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应该从哲学研究上升到理论视角,从理论基础上升到理论视角,从理论视角上升到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的报告中,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等都应该蕴含理论视角。
(刘教授谈“何谓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如何做?”)
在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针对讲座内容与刘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同学们积极提问,刘教授在解答疑惑之后,将自己撰写并亲笔签名的著作《教育研究方法》赠予提问的同学。


(同学们积极提问)
最后,我院马凤岐研究员认为,刘教授推荐的众多文献非常重要,是研究的起点,刘教授为我们呈现的“实证研究如何做”的报告令人惊喜,极富启发意义。讲座结束时,马凤岐研究员将学院定制的纪念品赠予刘教授,并合影留念。
(马凤岐研究员赠予刘教授学院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刘教授学贯中西,对教育研究方法有独到的看法,希望学者具有西塞罗所说的“宁愿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的思辨精神,鼓励学者做有理论视角的教育实证研究。本次学术讲座拓宽了在场师生的眼界,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也为促进我院学术氛围的培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供稿 | 张澳